厚积薄发劈新路,取法汉简见高古

厚积薄发劈新路,取法汉简见高古

时间:2019-01-17 06:27:09 | 浏览量:923654 | 来源:admin

厚积薄发劈新路,取法汉简见高古

——赵恒书法品鉴

                            

古利/文

 

赵恒,本名赵建伟,1967年12月出生,河北省宁晋县人。石家庄陆军学院毕业,研究生学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省书法家协会展览部副主任、组联部副主任。

 

赵恒在小的时候,受其父亲的影响就开始拿起毛笔练字了。自此,书法便成为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年来,赵恒在一直坚持追随魏晋、钟爱二王的同时,又瞄上了秦简、汉隶、汉简,开始了对秦代、汉代用笔的探索。他认为,习书练字当从汉代隶书入手,一幅楷、行、草书作品有了隶意会使作品更显高古,格调也会高。唐代大家的书法虽然纯熟,但是一般的初学者若是从唐代练起,则会被唐代书法的条条框框和严谨的法度所禁锢,不仅不容易寻求到书法的实质和本源,自身水平也不容易得到提升、发挥与拓展。学书从汉入手,可上承秦下启魏晋,从汉隶、汉简上下功夫,再以汉代用笔之法去进行诸书体的创作,是一条很好的学书之路。

        

天道酬勤。2013年10月,赵恒成功举办了题为“梦回秦汉”个人书法展,共展出近百幅作品。此活动得到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诗人,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的旭宇先生、得到了后来担任中国书协副主席、省书协主席刘金凯先生、省军区政治部原副主任、赵恒的老领导班瑞生先生、省军区的老领导、赵恒的老师、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省书协副主席杜锡瑞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郎岗峰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理论家、全国书法学术研讨会获奖者、学术带头人颜敏忠先生、省文化厅党组书记王离湘先生、河北省慈善总会会长、省民政厅原厅长夏玉祥先生、中国书协会员,省书协副主席郭永利、陈茂才、任桂子、肖建科、韩玉臣,省书协副秘书长、石家庄市书协副主席魏兵然等先生的大力支持,题词并出席展览开幕式。省级老领导叶连松、吕传赞、赵金铎、白石、宋叔华、龚焕文、赵世居、王加林、刘瑞川等都为赵恒的个人展题了词,并对他的书法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另外,来自赵恒家乡的河北宁晋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套班子,赵恒的曾经的战友、同事、乡亲,以及文化界、企业界、新闻界等朋友15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并祝贺。

 

赵恒成功地举办了此次画展,无异得益于如下几点:第一,厚积薄发。凝聚了他几十年的心血和汗水,今天的成就能被行家和广大书法爱好者认可,是其认真学习,虚心求教,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第二,人品的支持。他为人低调厚道,恪尽职守,热爱公益事业。第三,文化的支撑。他有相当的写作天赋,在省军区工作时,一些文字材料都是他来完成,同时他自己也写一些文学作品,这对于搞书法的人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当书法和胸怀、心情、文化底蕴联系起来的时候,它就有了无穷的人格魅力。人格的支撑和文化的支撑是他成功的两个因素。

 

由此可见,赵恒历练书法,临池不缀,以秦汉简牍为宗源,无疑是正确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甚至是经过涅槃之痛的。这与个人审美、个人性情有关,更重要的,这是他对书法创作和审美取向深度思考的最终结果。以篆、隶、草为主脉,归真于简牍的豁达率意、天趣自然和墨象之美,每件作品都蕴涵着赵恒先生对简牍的深刻解读和创作思考。同时,充分发挥其擅长碑帖的优势,使作品更加高古、灵动、多彩。

 

中国书法浩若烟海,源远流长,可以概括为“经典法帖”、“金石刻文”、“民间书体”三大块。经典法帖永远是中国书法的正宗和主脉,这是无容置疑的,它至少告诉赵恒:取法可以来自经典,也可以来自民间。汉简是墨迹,它的墨象之美,碑是比不上的,刻本法帖也是比不上的。这正是敏感的、聪明的、悟性好的赵恒取法汉简的重要原因之一。

 

赵恒韧性好,又勤奋,再加上他有那么多的书法大家老师在支持他,不成功都难。赵恒爱好书法也有四十多年了,写汉简是近十年的事,用十年颠覆几十年,不能说不是一种“化蛹成蝶”的痛苦,即便是在这痛苦中可以产生别人体会不到的快感,但从习惯和技法上自我颠覆也是比较难、比较痛的。赵恒成功的另一条重要启示是:书法家不仅要取法于经典,更要大胆汲取民间墨迹的艺术营养,他会使人胸怀更加博大,眼界更加辽阔,取法更加多元,艺术更加多彩。

 

说起书法的继承,赵恒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他不仅自己全身心的投入书法的学习之中,更让他骄傲的是,他的女儿赵丹也继承了书法这一爱好,目前是河北大学艺术学院书法研究生。赵恒感言:“我虽然是非专业的书法爱好者,但我女儿帮我圆梦了,她是专业的!殷切地希望她能把祖国的艺术传承下来,并将此发扬光大。”诚然,笔者能够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高兴。书法这门艺术伴随着他的成长和进步,成为了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另笔者欣慰的是,他挚爱的书法艺术后继有人,也将会伴随下一代的成长与发展。

 


凡注明 “艺术家”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艺术家”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家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