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年

薛永年

时间:2019-01-16 05:18:18 | 浏览量:0 | 来源:admin

整个教育最薄弱的是美育环节

    美术史是从国外引进的现代学科,但我国研究书画史的传统悠久而丰厚。中央美院美术史论系的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中国古代传统的了解,在破除西方中心论上做出了努力。

    央美的老师都很重视美育,加强美育的观点是深入人心的,也是大家常谈的。我国早已把美育列入了青少年德智体美培养的教学中;但是从效果来看,整个教育最薄弱的就是美育环节了。

    在历史经验中,美育就是寓教于乐,它实际与德育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在真、善、美三者中,大家对科学的求真、道德的向善都很重视,但对于提升感情境界的美不是很理解。

    评价一幅画的好坏,不是看它美不美,而是看卖得贵不贵,拿市场的画价当艺术的品质,拿工作的职务当艺术的水平,这是很有问题的。

    此外,当前中国美术界重批评、轻鉴赏。批评当然重要,但面向大众的美育,离不开美术鉴赏、学术的批评,也离不开美的本质。学会欣赏作品的美、领悟其核心精神内涵,才能得到熏陶,塑造美好的心灵。

 

书画鉴定不仅仅靠眼力

    我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培养的第一届本科生和第一届研究生。1962年,我们的老系主任金维诺先生就请到张珩、徐邦达两位先生给我们讲书画鉴定。当初我们考这个专业的时候,就有培养书画鉴定、鉴赏人才的要求。我们觉得这是个绝活儿,很少人有这种本领。老师讲,你对画的真假搞不清,那你发表很多意见就是空中楼阁,所以我们就很重视这个课。

    在我的印象中,张珩先生在当时的社会声望更高。作为书画鉴定专家,他要排在前面,被认为是首席专家。听老师讲,当时在国内成立了三人鉴定小组,到各地去看画,就是由张珩来负责的,还有谢稚柳和韩慎先。

    我印象最深的是,过去讲书画鉴定是一种本领,是一种眼力,但听了张珩讲课之后觉得不是眼力,而是学问。他把这种传统的眼力和本领上升到一个现代学科的高度,建立了他的理论框架与体系。所以说,张珩是中国书画鉴定学的奠基者之一,传统书画鉴定与文献研究的集大成者。

张珩先生认为,任何一种传世的书画作品,都由若干部分构成:画的本身、装裱的部分、收藏的印章、相关的题跋、画外的著录等。他把这些因素都放在一起,然后用辩证法抓住最主要的,引进美术史里的风格概念,建立了一个新的系统。

    要判断一幅画的真伪,我们要有依据,不能妄信。依据有主要的和次要的,风格是主要的。风格里面又分时代和个人,其次是印章、著录种种,要抓住主体。

 

风格是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

    风格是美术史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风格同样是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人尚态”便是时代风格。书画家本身的思想、性格、审美观念、艺术精神的视觉显现便是个人风格;而个人风格也离不开用笔习惯,比如说著名的书法家苏东坡的字便深受其拿笔方法的影响。

    同一时代主流书画家作品的共性就是时代风格,而一些书画家适应历史潮流开创的超越旧时代风格的个人风格,自然地带动大批追随者,酿成新的时代的主流风格,也即新的时代风格。

研究书画史要从风格与内涵、功能与创造、艺术与社会诸因素的具体联系中,理清艺术演变的来龙去脉及其因果关系,从而能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个案研究既是书画鉴定的研究,也是书画史的研究。在研究上以大观小,宏观把握,局部入手,小中见大,各个击破,发掘使用新材料,立体化地把握书画史的生动性与丰富性,积点成线,重新梳理历史线索。

    做个案研究时,第一步是尽可能地看这位名家的绝大部分作品,而后广泛收集图片资料以及生平思想创作的文献资料,进行编年;第二步是在编年的基础上进行分期和分类,发现内在脉络,剔出伪作赝品,最后通过风格分析和文献引证,从作品看到作者的内心,由画及人,知人论世。

学术和市场不可能完全等同

    学术就是学术,学术和市场不可能完全等同起来。

    举个例子,同样教我们的老师,张珩和徐邦达对有的作品,看法就不一样。一个人认为是明初,一个认为是南宋末,有差距。其他的也有,这很自然,每个人有他自己的依据,有不同的看法。学术允许百家争鸣。但市场有时候需要一个明确的意见,要收还是不收?价格是低一点还是高一点?

    学术方面有时是没有结论的,我不能说它是真,也不能说它是假,我需要去研究,作为学术是允许的。但市场的运行不能等你,你现在必须拿一个结论出来,虽然都涉及了一种学问,但不能按一把尺来要求学术研究与市场运营,因为市场还要服从经济规律。不能要求书画鉴定的博物馆专家或者学院专家,一定按满足市场的要求提供意见,这做不到。

    他们的意见可能和市场上的看法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他的意见不应该影响市场,因为市场需要马上拿主意,他们的意见也只是一家之言。藏家本身也会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也会有依据。但你一定要求鉴定家跟你意见完全统一,没有必要,而且你也没有必要按照博物馆专家的意见去市场运作,这是两回事儿。

    有时候可以交流意见,但具体的运作不需要有联系,也不需要谁是谁非,这是我的看法。一个主要是经济规律,一个是学术规律,不完全一样,中间有重叠的部分,但还有的是要在时间里解决的,有的是不能等时间的。

 

书画鉴定学的教育误区

    谈到书画鉴定学在中国的美院教育现状,存在两个误区:一个误区是认为学院派没用了:你们都是做学问的,你们不交学费,你们不去买东西,你们说的没有用。怎么没有用?有的人做得差,可能没用;有的研究得深入,对你去辨别作品的真伪肯定是有用的。

    第二个误区就是科技的作用。对于书画的鉴定,科技可以要,但书画鉴定是没法取样的,一取样就破坏了,如今即使各种可以用的科技手段都用了,像光学、无破坏的,但还是不能全部解决问题。所以,科技要用,传统的系统性方法、科学方法也必须相结合,完全依赖科技那也是一个误区。

    但是,现在从事书画研究的人多了,从事美术史研究的人多了,包括有些在市场做工作的人,要搞清楚某一家,自己想买,得大量地搜集材料;在学校里写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对不同的书画家个案的真伪研究,那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不赞成把艺术品当金融产品

    艺术品的收藏看个人爱好,首先要自己喜欢,我不太赞成把艺术品当成一种股票性质的金融产品,艺术品本身有它的审美价值,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质价值,忽略了其艺术品质。

    目前存在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就是把还在前进发展中的、还有待于历史检验的当代画家作品定得价格很高,甚至超过了经过历史检验的古代、近现代名家的作品价格,这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完全是一种商业行为,和艺术的规律没有关系。

    另外,这种现象的出现和腐败也有关系,画价越高越好送礼,当代画家好办啊,能画就是真的,还可以拿作品与作者一起合影,拿古代画家的作品送礼,一是古画没那么多,二是不容易让人相信是真的,这些都和腐败相联系。所以,随着反腐的深入,画价会越来越贴近实际、贴近更多的人,符合它应该具有的理想价值。至少中等阶层的收入应该收藏得起个别人的画,这样艺术市场才会有发展,如果都靠为给贪官送画去买画,是没有发展的。

 

关于中国画家做学问

    关于中国画家做学问可以分成两块:一是做和画画有关的学问,二是做提高学术能力的学问。

    和画画有关的学问,比如曾有一位山水画家和我讲,他学过地质学,所到之处的山川他都会用地质学的观念去考察。他说,不同的地质构造其肌理皴法都不一样,这样他画起来就不是乱画,而是按规律去画。

    还有一种和画画有关的做学问方法,是系统地研究,比如说学齐白石的虾蟹画,孤立地学就不是做学问的学法。学表面的不行,要系统地研究,把齐白石早年的虾和后来的虾拿来对比,你会发现他在变,从画青虾变成了画白虾,因为青虾不容易透明。他开始画虾时脑门上是没有重墨的,后来才有,到晚年虾须的摆动也越来越活,腿的处理根据画面需要也会减少。

通过系统研究,我们要思考他是如何把别人画的变成自己画的,他的长处在哪儿?那我们再画虾时就不会重复齐白石,就知道该避开什么。所以,从艺术实践上来讲也是要研究的,要继承前人规律性的经验,只有研究才能知道。

    另一种就是增加文化修养和理论积累的研究了。我们学一些画史和画论的知识,都要抱有一种研究的态度。比如看了一本写徐渭的书,我们就要去想他写得对不对,和我们的认识是不是一致,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哪方面是高明的⋯⋯我们要经常去琢磨一些问题,对徐渭的认识就会提高很多。

 

竖起脊梁立定脚

敞开眼界放平心

    现在从事美术理论与批评的人可以说是数量超过质量,对国外的熟悉程度远超过对中国传统的了解程度,对图像的使用很热心,但疏离了艺术风格,而风格即人,知人才能论世。从事美术史论一是要掌握作品,二是要注重文献,史、论要结合,史里有论,论中有史,不可分开。此外,培养问题意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尊重艺术规律等都是很重要的。

    美术批评家应以专业的学术性做依托,以中国文化为血脉,遵照艺术规律、美育经验和审美的规律,在联系美术发展史与现实创作的实践中,从文化厚度和文明高度入手,为中国美术以自己的特色走向世界立言。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构建中国美术的主体话语体系,也就是我提倡的“为中国美术立言”。首先要以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前提,然后要有世界的眼光,要有拿来的魄力。目前来看,继承三个传统是要认真做的。这三个传统包括中国古代优秀的书画话语传统;近现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美术话语传统;改革开放以来的艺术实践所提供的新知。此外,对外国美术理论话语要有筛选的借鉴。对待中西文化,我们应当“竖起脊梁立定脚,敞开眼界放平心”。

(刊登于《艺术市场》杂志2018年11月号)


凡注明 “艺术家”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艺术家”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家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